在武城的田间地头,吕建超用手机作 “新农具”、直播间当 “新农田”,书写着 “云端耕耘” 的故事。从 3 万元起步搭建多肉大棚,到转型直播打开销路,再到带动乡亲增收致富,这位“山东省乡村好青年”以科技赋能农业,让乡村振兴绽放别样光彩。
直播间里的这个人叫吕建超,经营着鲁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多肉植物繁育基地。3年前,他敏锐把握农村电商发展机遇,毅然踏上“云端耕耘“的转型实践。用三年时间证明:当科技赋能农业,手机可以成为“新农具“,直播间就是“新农田“。下面跟着的我镜头,一起走进“他”的创业世界。
大家好,我是吕建超,大学毕业后本可以在大城市谋一份安稳优渥的工作,可我的目光始终停留在家乡这片广袤的土地上。在我心里,乡村有着无限潜力,是等待挖掘的“宝藏”。2013年,我瞅准多肉植物市场,怀揣着仅有的3万块钱,毅然踏上了创业之路,在自家地里,搭建起了第一个多肉大棚。
创业初期,艰难重重。为了种出优质的多肉,我吃住都在大棚里,一边不断实践摸索,一边虚心向行内前辈请教。渐渐的,养护经验越来越丰富,繁殖技术也信手拈来,还在网店开启了销售渠道。但市场风云变幻,起初因对市场需求判断不足,也让我吃了不少苦头,种出来的品种滞销,市场急需的又供应不上。不过我没有放弃,经过无数次试种和摸索,最终决定以自有基地为基础,大胆尝试网络直播销售。一开始面对镜头时,我也紧张的不行,只介绍多肉,完全不会互动;随着时间推移,我越来越自信从容,粉丝数量也一路飙升,多肉的销路一下子被彻底打开。
3年前,朋友告诉我,他家种的太阳花销路不畅,眼看着就要蔫在地里了。我听了心里不是滋味,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直播设备去了他的花圃。那是一片彩色的海洋,我把镜头对准花儿们开启了直播,一场直播下来,花儿卖出去了一大半。我想,我既然能通过直播把太阳花卖出去,为啥不能帮乡亲们把农产品也卖出去呢?于是我就开始尝试直播助农。
现在,越来越多的乡亲们因为我的直播受益,他们的腰包鼓了,脸上的笑容也多了。对我来说,手机真的成了“新农具”,直播间就是我的“新农田”。我不光要把自己的多肉事业做好,更要把直播助农这条路走得更宽更远,让更多的乡亲们通过电商富起来,让我们的家乡越来越好。
如今,我注册的宜蓁园艺有限公司早已今非昔比。13个多肉植物大棚鳞次栉比,多肉植物、矮牵牛、太阳花长势喜人、生机勃勃,年销售额突破50万元。我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,还带动了周围村民就业,通过流转土地推动种植转型升级,让村内几十户村民都从中受益。凭借不懈的努力,我荣获 “山东省乡村好青年”“德州市新农青年示范带头人”等诸多荣誉称号。
在武城,像吕建超这样的返乡创业者还有很多,他们带着知识、技术和梦想回到田间地头,让乡村振兴有了最生动的注脚。

